《抱朴子·审举》谓:“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,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”。 晋商上承古代贤士之风,“一派薪传供锻炼,十分火候见精神”。晋商吸收了儒家“仁者爱人”的思想,始终乐于帮助贫困百姓,用自己的财富救济世人。本期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晋商精神中经世济民之为乡篇,带领大家感悟晋商群体真挚的“乐善好施”义举。
(发挥赈灾作用的常家戏楼)
公元1887年,在中国历史上是光绪三年。山西省遭受了三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,颗粒无收的情形到处可见,灾荒持续了三年。据清政府的官方文献记载,当时山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次灾荒。灾荒期间,常家的贸易也损失巨大。人畜因饥饿而亡,没法组织起庞大的运输队伍,贸易量仅为正常年份的4%,还要承担违约的赔偿。在自家商业蒙受损失的情况下,常家依然为灾民设棚舍饭,可一些百姓放不下面子,不愿长期去领救济、吃粥棚。为使大家有尊严地得到救助,常家就想出了盖戏楼救济乡邻的办法,规定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。因此,大灾持续了三年多,常家的戏楼也修了三年。
(常氏宗祠)
万泉县(今属万荣县)阎景村的晋商李家,善行善举,无所不及,晋、陕、豫、甘、宁诸省人称其为“李善人”。李家为富一方,主动担当社会责任,开展义修池塘、义修公路、义建校舍、义建育婴堂等系列公益活动,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。灾荒之年,李家出钱买粮,广设粥棚,接济穷人。民国十七年,晋南大旱,李家赈济河东十几个县,每县1000元银元。李家在薛店村、阎景村、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赈灾,时间长达一年之久。河东各县县长纷纷请求政府表彰李家的善举。
(常氏石芸轩书院)
赈灾救济,但这不仅仅是施舍,而是一种有担当的帮扶。类似李家、常家这样的慈善之举,在晋商中有很多。为民之举,情义浓浓,挖掘晋商精神中的经世济民内涵,促进廉洁文化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一初心行稳致远。